2010年10月26日

BBC:軟實力提升台灣知名度

(中央社台北26日電)「英國廣播公司」(BBC)報導說,台灣政府和民間都很希望中華民國能打開國際知名度,而憑藉著軟實力,台灣有些個別民眾努力的成果比政府更加顯著。


這項策略內容廣泛,包括開發全球知名品牌、提升台灣在高科技乃至於藝術、美食和時尚等領域的能見度,此外還有行銷台灣的優點。

因此,政府投入數百萬美元贊助表演團體、電影工作者甚至流行歌手。

其中有些人在亞洲地區或國際間享有知名度,有一部接受政府補助的電影今年在柏林影展獲獎。政府並計劃投資兩億美元支持電影業。

政府也編列經費促進觀光,而不僅僅是刺激經濟的成長。

台灣一年只有400萬外來訪客,到訪人數不如比台灣還小的新加坡,而部份原因是台灣過去沒有推銷自己。

但過去一年當中,台灣在倫敦公車上、在BBC和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」(CNN)和紐約時報廣場等著名地標打廣告,宣傳台灣的風景名勝。

台灣政府也在英國和加拿大等地舉辦文化和美食活動,以行銷台灣。

同時,台灣政府繼續對發生災難的國家大方提供人道援助。第一夫人周美青出訪的頻率,也超過多數先前的第一夫人,出訪國家包括德國、義大利和海地,在那裡行銷台灣的表演團體、給兒童講故事、擁抱災難的受害人。

今年稍後,台灣將開設類似英國文化協會(British Council)的台灣學院,在海外推廣台灣文化和中文。這個動作部份是為了因應中國近年在海外廣設孔子學院。


報導引述政治大學專研兩岸關係的政治學教授寇健文說:「就像歐洲國家,他們軍力並不強,這類的事情提升他們的形象。」

「以挪威為例,他們有諾貝爾和平獎,我們想到這一點,就有好印象。芬蘭有諾基亞,也有利於他們國家的形象。」

人們擔心,如果台灣在國際間能見度很低,萬一跟中國發生衝突,2300萬人民的利益可能不保

寇健文說:「台灣會被認為在政治、經濟和文化上都不重要,那就是台灣的危機。一個不太知名的國家被一個較強大的國家侵略……如果世人對台灣有更多瞭解,如果他們認為台灣跟中國不同,就會關心。」

報導說,不僅是政府,台灣人民也很希望台灣打開知名度。許多人對於被誤認為來自中國,或者有地圖把台灣列為中國的一部份感到不滿(握拳+搗蒜)

台灣人民在國際舞台上獲得肯定時,往往會利用機會行銷台灣,例如運動員在台上領獎時會披上中華民國的國旗,即使因為中國反對,中華民國國旗無法出現在奧運或其他國際場合。

報導說,今年以來,除了政府的努力之外,個別的民眾在某些方面為台灣爭取到更多好的名聲,他們包括曾雅妮、林育群和陳樹菊。



報導說,台灣要提升國際形象的努力成效如何,可能還難以預測。對許多台灣人民來說,成功與否要看是否能夠參與國際組織。在過去,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努力都受到中國阻撓

台灣在2008年開始跟中國改善關係之後,北京允許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世界衛生大會,但台灣依然被排除在其他國際組織之外,例如國際民航組織(the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,ICAO),也無法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(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,UNFCCC)。→嘖!!!感覺就是上對下,不蘇胡!!!!!!

最終而言,許多台灣民眾希望台灣能夠參與國際事務,而他們認為這是台灣合法的權益,老早就該實現


報導最後引述一位陳姓小學校長的話說:「
我們是個國家,為何不承認我們是個國家?」報導說,這話反映了許多台灣人民的心聲。


全文引自:http://www.cna.com.tw/ShowNews/WebNews_Detail.aspx?Type=FirstNews&ID=201010260033

1 意見:

陽光黃金豆 提到...

讚!!

張貼留言

技術提供:Blogger.

Recent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