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台灣醒報記者蕭介雲報導】台灣森林為何能對颱風具備極高的抵抗力與回復力?台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林登秋今天公佈福山森林研究報告表示,台灣樹種長期經過頻繁的颱風淘汰,已能適應颱風的擾動,並且在颱風來襲時,樹葉會大量掉落,以減少受風面積而不易被吹倒,更能在短時間內就恢復土壤的營養濃度。
國科會今天舉辦「颱風擾動的生態意義─台灣山林在狂風暴雨下屹立的故事」記者會。林登秋指出,各地熱帶氣旋對森林造成的損害,台灣折斷率為1.4%、英格蘭高達91%、加州為60%、澳州為55%,日本也有1.6%,台灣森林樹木折斷率,為全球相對最低之一。
台灣位處颱風頻率最高地區,但研究團隊發現,宜蘭福山地區天然林,於1994年遭受6個颱風侵襲(其中4個為強烈颱風),於1996年又遭受半世紀以來最強的賀伯颱風侵襲,均僅有不到2%的林木死亡;相形之下中美洲與北美洲,同樣強度的颶風都造成災區1/4以上林木死亡。
颱風暴雨造成土壤的侵蝕與表土營養鹽大量流失,此一現象在中美洲颱風過後持續約500天,在台灣不到5天,流失的現象就趨於緩和,顯見台灣的天然生態系統,對颱風有極為驚人的抵抗力與回復力。
研究並發現,台灣森林在颱風後,葉子掉了三分之二,減少受風面積而不易折斷,而且幾乎隔年夏天葉子就長回來,這段時間使得林下光照增加達10%~12%,因此林下植物和小樹苗得以快速生長,對生物多樣性有相當幫助。
國外研究颶風發生時,會有特定樹種容易折斷,但台灣森林樹種,已是經過千萬年來颱風擾動所選擇的結果,林登秋表示,所以現在也不太會因此而改奱森林的結構,回復力是台灣森林常常歷經颱風,而可以維持屹立不搖的重要原因。→這不也是台灣人的特質嗎
這項研究成果,已被生態學上相當重要的期刊ECOSYSTEMS所接受。
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