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天下雜誌》公布縣市長滿意度調查,綠營包辦前六名,後段班則全是藍軍。藍軍嘴說「會反省檢討」,心中其實不服氣;倒數第五名的台北市,市府發言人趙心屏就說,經濟力、施政力、文教力、社福力等四項,台北市都第一名,市長施政滿意度卻落到廿一名,實在讓人不解。
其實,沒啥好「讓人不解」的。政客面對人民的態度,決定了人民對他的支持度。如此而已!
花風暴鬧到檢調搜索市政府,官員被聲押,市長郝龍斌卻在市政會議中向「市府同仁」道歉說:「因為年底選舉關係,很多事情被放大檢驗,導致市府同仁工作壓力大。」
這麼溫柔體貼,當然是「好長官」;不過,人民絕不會認為是「好市長」。換做民進黨執政的縣市,首長絕對會帶所有一級主管向人民道歉,再懲處幾個「市府同仁」以平民怨。
還記得陳水扁當台北市長時的故事嗎?剛當市長的第一年,春節前他突襲檢查市府餐廳,嚇得偷空辦年貨的「市府同仁」驚惶失措。然後,他把公務員從「管理者」壓低成「服務者」讓洽公的民眾「賓至如歸」。
綠營首長基本上都走同樣的路子;他們只認選票,只討好民眾,不在乎公務員。
相反的,藍軍與公務員則像「自家人」。馬英九把陳水扁逐出台北市政府,「市府同仁」簡直是「簞食壺漿以迎王師」。春節前,馬巡視市府餐廳,偷空辦年貨的公務員爭先恐後要簽名、合照,雙方根本都沒「查班」這念頭。
藍軍與官僚體系「一家親」,優點是公務員有尊嚴,士氣高,上下一心默契好,政策推動順暢。也因此,台北市的經濟、施政、文教、社福等項才能名列前茅;台北縣表現也不差。
但,就像國民黨所抱怨,政績都沒反映到民調上。民主政治,政績與民意支持度確實常會脫勾;民意支持度也未必會表現在選票上,否則,帶領英國打敗納粹的邱吉爾就不會落選;只會說笑話的雷根不應是極受愛戴的美國總統;陳水扁連任台北市長應該成功;開創「宜蘭經驗」的陳定南則也不該在最後一役敗北。
民主與民粹,界線極模糊。民主,是匯集所有個人之情緒而成集體之理性;但是,萬一集體之理性最後沒出現,那就變民粹了。
藍軍當然可以罵台灣太民粹。不過,如果繼續漠視人民的情緒,只顧官員的尊嚴。藍軍馬上就會輸掉選舉。
→ 認真來說,捧鐵飯碗者確實偏KMT居多,總認為DPP是酷吏、是仇特權
但是DPP擁權後也不忘製造自己的特權,多半不敢對捧鐵飯碗者下重手
看來看去,換了顏色,仍然不改官僚特質,民眾感覺依然被忽視
所以。。。誰當政重不重要?當然。。。重要!!!(疑)
別懷疑,因為人是「視覺」的動物!!(炸

0 意見:
張貼留言